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新苏科版八

第1页【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知道力的三要素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生互动】一、力的定义1、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力通常用符号_______表示。单位是符号是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外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

新苏科版八Tag内容描述:

1、混合液体中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 2、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 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 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重点、难点。

2、10.1-10.3压力和压强物体附桌面 定义: 作用于物体 的力叫做压力一 (2) (3) (5) 方向:总是 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 示意图:完成右面三幅图的压力 (6) 1r (1)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物体对制画 定义:物体所受的 与 之比.(定义方法:)牛 (2) (3) (4) (5) 2.压强 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3、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 大小跟液体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认识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总结计算压强、浮力的方法,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

4、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学习目标】 1 .了解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及其单位的表示方法。 2 .了解常见单位制词头,知道各词头之间的数量级关系。 3 .能规范书写单位,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听老师讲单位的小故事,思考 1帕的物理意义。 问题 途经 相关因素 概念 公式 怎样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 寻找一个能描述 物体运动快慢的 物理量 路程和时间 速度 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什么因素有关。

5、综合实践一 如何筛选土豆制作薯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学会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综合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测量土豆的密度。 3、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是:。

6、案例名称 第14讲浮力(复习课)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中学阶段物理学科,它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年纨下学 期第十章,需1课时完成。这节课教学在八年级学习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进一步把握,训练答题能力及解题思路。但本章出题目、 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难度可大可小。通过学习,学生将在知识体系上把握 各个知。

7、设计轴对称图案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 3、增强审视美、欣赏美的能力 .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难点: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欣赏下列图案: 最色食品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 国冢免检产品标志 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是怎样设计的?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给小方格着色 。

8、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1979,1954,1948,1889,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批准了以“米”和“千克”为基础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第十六届国际计量大会 ,中国第一次参加。,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长度、质量、时间等7个物理量为基本物理量,米、千克、秒为基本单位。,第九届计量大会通过了单位符号、数字的书写和印刷规则,并列出了一张具有专门名称的单位表。,2014,国际计量。

9、热情欢迎领导和老师,指导教学,第九章 第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九章 压强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流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流动性,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液体有压强,气体有压强,一、流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流动性,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液体有压强,气体有压强,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装置,一起动手实验,。

10、压强和浮力,压强和浮力,压力:, 定义:,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与重力的联系:,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如图甲、乙说明_ 如图乙、丙说明_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_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_法,压强:,(1)定义及物理意义:,(2)公式。

11、10.6 综合实践: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同一个物体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由液体的密度决定的,一、如何使吸管竖直漂浮于水中?,在下端加适当的配重, 并封闭,如果自制密度计触碰杯底,怎么办?,1.减少配重 2.增加液面高度 3.换更细长的容器,二、如何在自制密度计上标出刻度?,密度计刻度特点:,三、如何检验刻度误差?,检验思路:,用自制密度计测量已知密度的液体密度,将测量值与已知液体密度进行比。

12、自制简易密度计,物体沉浮情况各物理量的关系:,轮船的浮力,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河水,海水,轮船问题,同一轮船在任何水域所受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轮船在任何水域所受的浮力为 轮船的计算公式: 当 变大时, 变小,吃水线上升。 轮船的吃水线是指 。,浮力知。

13、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的制作与使用,理解漂浮条件及应用 2. 制作密度计,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认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目标:,_。,漂浮条件 F浮=G物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吸管、钢珠、铁钉、橡皮泥、水、盐水、 可乐、食用油,【实验目的】制作简易密度计,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初。

14、混合液体中物体的浮与沉,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 该实验是在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内容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在已知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物体在混合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对于学生理解、学习、灵活运用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具有积极意义。,2.作用: 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和分析实验,能较好的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更好的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力的平衡知识。。

15、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苏科版八(下)第十章压强,2,一、认识密度计,在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是一种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3,1、构 造:密度计是一根粗细不均匀的密封玻璃管,管的下部装有少量密度较大的铅丸或水银。,2、原 理:根据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的原理制造与工作的。,4,4、种 类:常用密度计有两种, 一种测密度比纯水大的液体密度,叫重表; 另一种测密度比纯水小的液体,叫轻表。,3。

16、第十章 压强和浮力复习,知 识 框 架,表面,之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增大,相等,越大,高度差,gh,重力,1.0105,小,F/S,单元总结提升,液体或气体,液体或气体,排开的液体,F浮G排液m排液g液v排g,1、压力F (1)定义: (2)方向:,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F压,F压,如图所示,请在下面三幅图中画出B面所受压力的示。

17、浮 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实验一,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实验二,G,如何测量下沉物体的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加盐后鸡蛋浮了上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F浮与V排的关系,溢水杯装满水,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F浮与V排的关系,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种液体中,物体完全浸没后,受到的浮力不变与深度无关,浮力与深度。

18、,运用知识结构图课堂教学竞赛,初三复习课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力与向下的压力差,用公式表示为: F浮F向上F向下.,(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如图(b)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有向下的压力, 反而被紧紧地压在容器底部.,浮力产生的原因,(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a)所示,上表面受到。

19、谁有妙招,原来我们早会利用浮力了,塑料瓶中有一个乒乓球,你有没有办法可以手不碰塑料瓶就可以拿到乒乓球?,利用了浮力,我体验到了浮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体验了浮力,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飞艇为什么能飞到空中,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升起,护卫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观察下面的图,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交流,1.仅仅是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 2。

20、10.4浮力,教法 师生互动法、分组实验法 学法 质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一、教学方法,情景导入: 放一组图片,设计悬念,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好奇,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实验导入: 如何在不放倒杯子的情况下,轻松拿到放在杯底的乒乓球? 提出疑问: 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起来呢?,二、教学过程设计,什么是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猜一。

2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四节浮 力,学术性目标: 1、我知道浮力及浮力的方向,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 2、我会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我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合作性目标 1.学会运用“叽叽喳喳法”“坐庄法”的合作学习方式。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倾听、提问和应答”的合作技能。,谁有妙招,原来我们早会利用浮力了,杯中有一个乒乓球,你有没有。

22、浮力的计算 习题课,一、计算浮力的5种方法:,1、压力差法: 2、二次称重法: 3、阿基米德原理: 4、阿米推导法: 5、平衡条件法:,F浮= F向上F向下,F浮GF示,F 浮 =G排液 =m排液g,漂浮或悬浮时:F 浮 =G物,F 浮= 液 gV排,1. 如图可知:物体在水中 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为 。,3N,2.一个重6N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则小木块受到的浮力为 。,6N,感悟方。

23、学习不仅是现在生活的主旋律, 学习也将是一个人一生所要从事的事业。 成功不易,因为诱惑太多; 成功也不难,只需抵住诱惑,坚定方向; 就像重力始终竖直向下, 浮力总是竖直向上。,1、浮力产生的原因:,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复习引导,探究阿基米德原理,F浮=F下F上,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浮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

24、辽宁舰,潜水艇,1、认识浮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3、了解浮力是怎么产生的(重点)。,学习目标,第一节浮 力,是什么力量使人漂浮在死海的咸水上?,此刻,又是什么力量托起了人们的梦想?,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施力物体: 方向:,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水面的漂浮物受浮力吗?,水底的石头。

25、苏科2011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第一课时),塑料瓶中有一个乒乓球,你有没有办法可以手不碰塑料瓶就可以拿到乒乓球?,谁有妙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气球能腾空而起,飞艇能飞到空中,护卫舰能浮在海面上,活动一:观察下面的图,带着问题思考、讨论、交流,1.仅仅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托力吗? 2.向上托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

26、,第一节 浮 力,热气球,实验:测量钩码浸没水中所受浮力大小,G=3N,F拉=2N,F浮,F拉,G,F浮+ F拉 G,F浮=3N2N=1N,称重法测浮力: F浮 GF拉,二、浮力的产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实验与观察,二、浮力的产生,实验与观察,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实验,把空瓶用手按入水桶,瓶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分。

27、浮力,课堂目标 1通过体验、观察知道浮力的存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2,精问生发 自主探学,1.a、c两图,气球和乒乓球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2.b、d两图,舰艇和人为什么能漂浮(静止)在液面上?,浸在_、_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_的托力,这个力叫做_。,3.如何。

28、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一、教材分析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第七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内容的关键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立结构模型的猜想是研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9、 9.5三角形的中位线 学习目标: 1. 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并能熟练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 2. 熟记并正确书写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 3. 能应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 4.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相关的证明与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并能熟练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 证明三角形中。

30、 教学内容 浮力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什么是浮力 2、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漂浮物体F浮=G 浸没在液体中:F浮=GG 理解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F浮=G排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通过探究活动能得出自然规律,享受到胜利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能。

31、 备课、执教 授课时间 课题 三、 气体的压强 学 目 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 具 矿泉水瓶,玻璃瓶,热水,水,硬纸片,塑料吸盘,弹簧测力计,注射器,钩码 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及应用。 难点 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 教学方法 按照“体验现象分析思考整。

32、 物质的物理属性考试要求 1、知道质量的概念、单位,质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 2、知道常见物体的大致质量或数量级。 3、能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液体和固体)的质量。 4、理解密度的概念,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改变。 5、能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例1: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 情况是( ) A将它熔。

33、 8.2 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通过探究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知道用力的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能够正确画图。 3.通过生活事例和实验现象,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活动,养成乐于合作交流的团队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和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重力大小和质量。

34、 8.1 力 弹力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 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是什么,力的测量 难点:认。

35、 课题: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累记课时:1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过程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并归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2.培养学生愿意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

36、 概况 班级:八年级1班 科目:物理 课题: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型:平台互动式 课时:标准课1课时 目标 1.学会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2.学会测量液体的密度 内容提要 T 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流程性检测的主要范畴 前测 回顾密度的测量原理 1.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2.实验过程 3.实验评价与交流 14 18 13 1.1 回顾密度的测量原理3 1.2各个4。

37、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在实际测量中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课前预习】 1、如图所示,为某托盘天平横梁上的游码标尺,此时左图游码的读数为_g,右图游码的读数为_g,根据游码标尺,还可以知道该托盘天平能测的最小质量为_g,(并能推知与该天平配套的砝码盒内的最小砝码为_。

38、 第二节 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分子。

39、 10.5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浮沉条件,能根据浮沉条件解决浮力问题;知道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培养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利用简单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学生科学方法逐步推理法和相关知识的整合。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 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 教学重点 物体的。

40、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前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该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物理实验不同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它将物理现象明明白白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细。

41、第 1 页 【学习目标 】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生互动 】 一、力的定义 1、力是 _;力通常用符号_表示。单位是符号是 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外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我们通常把施加力的物体叫_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_物体。 练习: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运动员对杠铃的举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甲磁铁对乙磁铁的斥力 渔翁对绳子的拉力 大象对跷跷板的压力 带电玻璃棒对纸屑的引力 3、力的三要。

42、10.4 浮力 教案 课题 浮力主备人课型新授 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通过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 德 原理。 【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计教学后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 图 9 28,你能 根 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 、 (b) 、 。

43、10.4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课堂活动和生活中的经验,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的方向。 (2)通过科学探究,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爱国精神。 二、整体教学思路: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

44、1 A B 2 1 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角对等边”的性质; 2、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归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 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 熟练的掌握“等角对等边”及直角三角的重要性质。 学习难点: 正确熟练的运用解决问题。 一、知识回顾: (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新苏科版八】相关PDF文档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单元复习练习(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课件(共21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提优测试(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单元测试(有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单元测试卷(含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导学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力弹力》课件(共30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摩擦力课件(共20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折射》课件(共17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2液体的压强精品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1力弹力第一课时习题.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4《浮力》教学设计.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气体的压强课件(共38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测试题(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4浮力教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课件(共37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照相机与眼睛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五、物体的浮与沉(1)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四、浮力课件.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测试(有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8.2重力力的示意图(共24张PPT).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单元测试卷(附答案).pdf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10.3气体的压强(共20张PPT).pdf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